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现状 德国汉诺威展馆介绍|海外活动策划

2022-04-29

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在德国不知道有没有名气,上海有个叫德马吉展览公司的在德国是不是比汉诺威大呢?

德马吉展览公司是专业做展台设计搭建的,汉诺威是招展主办公司,是上下游的关系!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的论文提纲怎么写?

〔一〕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 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共性,它作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和交流中介,但同时它又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具有自身的个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新技术、产品推广,可起到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树立品牌形象,具有其他服务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事实上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 会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财富论坛和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以及推广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及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 每一次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商务客和游客,即必然会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而且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将使展览、会议场馆的数量增加,从而加快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据测算,会展业的最大带动系数为1:9,如果会展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 〔四〕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会展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旅游、餐饮、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北京申奥成功,就将造就几百万个就业机会。 在中国,会展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但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二、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目前每年中国举办的各类会展超过1200个,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内国内会展数量总和的10倍。 据不全统计,1998年为1262个,1999年为1326个,2001年已超过1500个。 从类型上看,会展已由综合性发展成为专业性,如汽车展、工业展、留学教育展等,并有一些专业会展得到了业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 国内目前展览场馆有147个,部分展馆已具备举办国际展会的相应配套设施。 会展主办单位除专业会展公司外,各专业协会、中介机构、广告公司、媒体、群众机构、院校等也纷纷加盟。 与此同时会展业为主办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中国的会展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已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也达到 120多亿人民币。 (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所得)但是,从我国目前会展业发展现状来看,与国外同行业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管理体制上的差异。 国外会展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政府的介入一般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国际大型展会的协助招揽上。 但是国内尚没有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 根据现行的展览管理办法,国务院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以及其行业分会和地方分会、地方政府或省市级外贸主管部门、展览场馆、境外展览机构等都能举办展览会。 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局面造成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 使得会展管理混乱。 而且我国会展业目前依然维持计划经济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尚未与市场接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至有的展会虽然质量很差,组织和服务严重欠缺,但由于有政府作后盾而得以存在。 (二)展览场馆和设施上的差异。 国内现有会展基础设施相对国外较落后,从展馆面积来说,全国展览馆总面积在100万平米左右,展场面积超过10万平米的大型展馆仅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几家,与国际知名展览中心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65万平米的展馆相比,国内场馆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虽然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一、设施较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不具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档次不高的展览。 国外展馆不仅面积大,交通也十分方便,火车、地铁、直升飞机等交通工具可以直接抵达场馆。 展览场馆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会议室、办公场所、银行、邮局、海关、航空、翻译、日用品、商店、餐馆、仓库、停车场等,整体服务体系使展馆成为一座城中之城。 我国展馆设施如餐饮、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相对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尤其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内展馆的应用还不普遍,制约了国内展览水平的提高。 (三)展会定位上的差异。 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 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览缺乏明确定位。 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有的展会则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 有些名为国际名牌精品展,但实际上却是类似集贸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积压商品的场所。 有些参展商也缺乏定位,参展的目的不明确,而大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 (四)服务水平的差异。 目前,在国内30多个展览会中,只有极少数展览会设立了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大多数情况下,参观商和观众在参加展览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展会后的情况也无从了解。 同时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仍有欠缺,如没有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而这些方面,国外展览会可以说一应俱全。 因此中国展会的服务水平有待改进。 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一学德国的汉诺威市。 每年在这里举办的cebit展览会和国际工业展等大型专业展会,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的参观者的口袋里掏走数十亿美元。 它的奥妙就在于一切围着展会转,围着参观者服务,展场布置把舒适放在第一位,空气流动,光线明亮,温度适宜,布局宽松,在众多展场之间,到处设有咖啡座,供人们休息、聊天、交流、业务洽谈,在市区乘车凭展馆出入证“一证通”,十分便捷。 会展业是服务行业,不同于制造业,如果不在服务水平上花狠功夫,那中国的会展业势必无前景可言。 (五)会展人才的差异。 目前我国会展业专业人员奇缺,大多数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会展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 这是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大制掣。 展览专业人员奇缺除了历史原因外,相当重要的是,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专门培养展览专业人才的场所。 跟汉诺威和法兰克福一样,许多国外会展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的中国人都是从国内的展览公司挖过去地的。 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先进的管理经验、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以及先进的人才机制。 因此中国会展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建立先进的人才机制,防止人才外流。 三、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对策的分析去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成员,那么入世后对中国会展业有何影响呢!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和中国政府公布的资料显示,11类142个服务贸易行业中,会展业不在其中。 从入世谈判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并未对入世后的会展业开放作出承诺,世贸成员国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另外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规定,入世后,外商仍不能在中国注册成立独资的会展公司,但可以与中方成立合资公司。 根据我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情况,还不能取消审批制度,因此我国实行会展审批管理制度仍然有效,对这项规定也是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即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和新生产业进行保护。 虽然有上述有利因素,但毕竟是“狼”来了,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海外跨国展览机构已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设立机构或成立合资公司,如德国的汉诺威、科隆、依格多,意大利米兰国际展览中心等早已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分公司,中国展览业将面临外国同行更为直接和激烈的冲击。 尚显稚弱的中国展览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会展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但更多的是严峻的挑战。 对此,笔者对我国会展业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顺应规则,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进入wto后,政府痛下决心顺应规则,转变职能,退出对市场经济运作的直接干预管理。 政企不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企业可盼的关系协调、信息传递、市场规范等服务与管理的职能将由行业协会来实施。 因此应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 尽早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并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理顺与海关、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取消价格多轨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在操作上力争尽快实现规范化,并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 另外,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完全自由化,相反政府的宏观调控会对展会的质量和会展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和评估和认证,逐步从审批制过渡到标准制和登记制。 使会展业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据悉,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展览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规,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着手会展业的立法工作。 如国内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法规--上海展览法规,已进入起草阶段,主要内容是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病,也将考虑展览公司办展的资质要求和法律程序。 (二)改进服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 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它不同与第一、二产业,是一个营销的过程,关键是人才、客户和服务,对资金的需求并不突出。 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提高软件服务,如设立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还要改善硬件设施建设,如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 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外资和展览管理人员进入中国,将会带来国际会展业的先进经验、理念。 有了好的理念,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会展人才,制定规则和制度,提高软硬件服务。 会展专业人才奇缺是制约会展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举办展览专业人员的培训班、讲座。 这种培训班、讲座非常重要,因为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从现在起少则3年,多则4到5年才能掌握专业理论,日子久远,远水解不了近渴。 现从事展览工作的人员大多具有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和先进、现代的展览管理手段,若能通过短期培训,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会展应走向产业化和品牌化。 加入wto后,随着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外国会展公司的大举进入加剧了我国会展市场的竞争,促使了我国会展业面向市场,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展览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走上产业化之路。 会展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展会的龙头,发挥城市会展业的整体效应,才能加速会展经济发展。 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会展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从长远看,发展本地会展经济,必须面向国际,形成品牌。 世界著名的展览城市,无一不是如此:提到德国的汉诺威,我们就知道这座城市里有电信技术、机械和设备工程等行业的著名展览会;提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我们会很快联想到comdex展;被称为“展览之都”的法国巴黎,时装、化妆品等展览在世界有名,且始终领导世界潮流;而香港是以珠宝、皮草、玩具等展览著称。 不难看出,一个城市展览业的品牌与其本身的经济及产业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必须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方向,树立会展业的城市品牌。 树立品牌展会需有明确的定位。 如果是具有成功办展经验并一直运作国内知名展会的公司,就须随时关注国际市场的行业走势,并主动与国外的相关机构强强联合,努力扩大展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如果公司运作的展会尚处在国内区域优势或开发新题材的会展公司,那你首要的经营思维应放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展会在国内的影响力,就像我国的海尔一样,成在中国,强在世界。 (四)可利用互联网,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交易之间的相互补充。 对于互联网,人们普遍是喜悦多于忧虑。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展览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上展览成为展览业的新风景和新亮点。 众所周知,场馆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而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展馆、举办虚拟展览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大大提高展会的效益。 我国展馆建设缺口较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展览中心、城市扩建、新建展馆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展馆建设上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却非明智之举。 我国展览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赢得后发优势,一些规模小但信誉较好、富有管理经验的展览馆或展馆公司,可以凭借网上展览开拓发展空间、聚集新的竞争力。 因为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渗透性和广泛性,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但是,即使在相当完善的互联网时期,网上展览和交易也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展览和交易,二者只是更好相互补充和优化配置,更加完美而已,因为二者各自有着互相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 (五)以展“促”会,以会“兴”展。 会议是报告会、研讨会、交流会、说明会和讲座的统称。 会议是展出者在展出地方市场为其产品和服务扩大影响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会议可以吸引相应行业的许多行家,决策人物和有影响的人物;会议可以是介绍产品性能,用途,使用方法;可以探讨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也可以在展览不能表达的特殊情况下,为展览作补充。 由于展览会的形式比较单一,所以以丰富补充展出内容为直接目的的会议显得必不可少。 展览和会议,两者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活动,唯有如此,展会的多元化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六)积极引进外资,提高会展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进入中国展览业将不可避免。 在看到外资抢占我国会展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应看到外资的引入能够提供我国展览业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所需的资金,能够带来会展业经营和运作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展览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应在为我所用的原则下积极地引进外资,尽快实现会展业的规范化发展。 (七)利用本土优势。 目前,世界各国的会展都是由本国的行业组织来主办的,不仅要得到外国的参展商认可,更主要的是还要得到本国企业的积极参与。 在这方面,国内会展公司较国外同行有明显的优势。 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参展不够重视。 因此国内会展公司应利用本土优势,比国外公司更早的使国内企业认识到会展作为企业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具有其它营销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产品推广、树立品牌形象将成为企业的重要营销活动。 提高国内企业对会展功能的认识、加强企业的展示能力对我国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八)以合求寸,多元发展。 因我国的会展业已将步入白热化竞争时代,一些刚起步或在会展界举步维艰求存的会展公司,要开发新项目已实属不易,为求得生存,不妨考虑一下与国内外知名的展会合作,专做展会代理商赚取佣金,同时也可从大公司学到一些良好的展会运作经验。 代理展会也需注意一些常识,如与国外的名展合作时要考虑一下,我国的参展产品在国际市场是不是具备竞争力,国内企业赴外参展后能否起到促销效果;反之,为国内名展寻找国外参展商时,又要考虑该行业在我国的竞争现状,国外厂商是否有急于抢滩中国市场或扩大在华市场份额的意愿,这些都是决定代理招展成败的关键。 会展经济,其实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你只细想一下:世界各国为争办奥运会、足球锦标赛及其它体育赛事时的努力;其次有文艺汇演或大型音乐会的热烈场面;还有各种经济、学术论坛的媒体造势或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再有全国各地的各种什么节或其它的一些大型公关活动及会务接待等。 以上种种,其实都属于会展经济的范畴,因此,建议一些会展公司不要老是把眼光盯在商业展览上,只要你在申领营业执照时多考虑一下它的经营范围,会展业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综观国际会展业的整体情况,欧美发达国家无疑在国际会展业的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这是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在资本、技术、信息方面的绝对优势分不开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会展经济的理念已经为大多数国家所重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在会展业中的市场占有率的绝对数值,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吸引了会展这一前瞻性行业,使它们成为国际会展业今后几年继续保持增长的关键因素。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gdp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中国在国际会展业中地位远不能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匹配。 因此,笔者坚信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只待人们去开拓,但笔者希望国内会展公司在国外会展巨头冲击下,“与狼共舞”,在竞争中求发展,在挫折中学习。 wto不可怕,竞争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等待、观望的心态和短浅、狭隘的眼光。 调整好心态,摆下姿势,大处着眼,小处着手,wto对中国会展公司才可真正称得上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中国会展公司也因此与时俱进、与日同步,在国际新舞台上演绎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长三角会展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啊? 有谁对长三角会展产业了解啊? 长三角会展产业的中心在哪里啊?

一、会展推动着长三角地区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首先,会展能为城市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会展业不仅为中外厂商推广品牌、交流技术、洽谈贸易、收集行情、寻求合作、拓展市场提供桥梁和窗口,而且拉动了运输、电信、咨询、宾馆、餐饮、保洁、广告、印刷、装饰、安保等服务行业发展。 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调查显示:展会是优于专业杂志、直接邮寄、推销员推销、公关、报纸、电视等手段的营销中介体。 每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能实现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而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调查表明:近3年来,每年全国仅举办会展所带来的场馆收入就占全国展览场馆收入的80%以上。   其次,会展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持久的繁荣。 会展与企业经济活动具有不可分性,这决定了会展对城市、产业和居民具有较强的财富和福利效应,它直接刺激了外贸、旅游、旅馆、交通等行业的发展。 会展能够迅速提升城市的功能,增加收入,增强办展单位或城市与会展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改善城市的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德国的汉诺威、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美国的芝加哥、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中国的香港以及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展览城”。 这些城市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动员各个部门来推动这一事业,不仅兴建了规模庞大的展馆,还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展会组织者和参展商。 会展业的兴盛带来了巨额利润和城市繁荣。   再次,会展业为招商引资展示着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形象,提供了最佳商务城市的投资环境。 通过会展业,有利于企业了解相关城市的综合环境,有利于会展企业或者其他企业做出正确的选址和投资决策,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利润。 对政府决策者而言,有利于了解自己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包括机遇和危机、优势和劣势,同时也有利于了解竞争对手。 此外,还有利于决策者把握影响会展以及城市会展的关键环节、关键因素,借鉴城市发展的经验、制定正确的城市发展竞争战略。 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CEIR)统计:在各种营销方式中,贸易展览会的成交额仅次于直销,3/4的买家在贸易展览会上找到新的供应商,超过1/4的买家在展会上购买商品。 该中心的另一项统计表明,在商业营销中,通过参加展览会耗费的商业销售成本仅是没有采取展会促销方式的商业营销耗费的一半。   二、长三角地区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首先,长三角会展经济带在全国5大会展经济带中发展最快。 就中国目前几个经济区域的发展状况看,以上海等城市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汇聚了中国6%的人口和近20%的国内生产总值,堪称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 其中上海的会展经济整体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   其次,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会展企业数量多,国际展览巨头纷纷看好。 会展企业是展览业存在的基础,长三角地区拥有国营、民营与合资企业近1160家,这些国际国内展览企业,几乎涵盖了整个长三角会展“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长三角地区吸引了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等著名展览公司,排名国际10大展览公司之列的大部分企业均已来此“安营扎寨”。   三、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争食会展“奶酪”,市场主体严重缺失  会展业的乘数效应让很多地方政府为之怦然心动。 一些地方政府不顾自身及周边环境如何,一意孤行地将赌注押在会展上,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潜意识里把倾情打造会展业视为“政绩工程”的最亮点,出现了许多城市蜂拥而上的局面。 如2002年南京市举办了90个展会,而以政府名义举办的展览会占了全年展览会的近80%,各类商会、协会举办的占12.5%,公司、社会举办的仅占全年展览会的8%左右。   (二)行业法律、法规滞后  展馆的无序建设,导致了业界的无序竞争,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无序竞争将成为长三角会展业的主格调。 因为会展业主要是为商品交易和销售服务的。 长三角地区多数行业的国际、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进入过剩经济阶段,作为重要促销手段之一的会展业,必将被各地政府、各地厂商竞相争夺。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但从目前情况看,能够促进会展业有序发展、规范会展业竞争的行业法律法规却迟迟不见踪影,会展业成了大众共享的“面包”,长此以往,长三角会展业的发展前景堪忧。   (三)跨区域兼并举步维艰  区域内展览公司规模小、数量少。 如杭州会展办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杭州的会展企业在三年内由原来的几家发展到100余家,每年举办的展览会有110个左右。 这些企业中,有独立办展能力的不到40家,所办展览会的展位数超过500个的仅占总数的10%。 在这种态势下,兼并势在必行。 但是,在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下,地区间的兼并阻力重重。 长三角地带会展业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特别是一些大型展览会,政府参与或干涉的痕迹十分明显,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   (四)展馆分布向少数城市倾斜  长三角会展业呈现集中态势,从展馆规模来看,上海5大展馆面积均超过1万m2,浙江则有10个,江苏有11个。 上海、杭州、义乌、南京都出现了面积超过10万m2的展馆。 其中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现有展览面积12.5万m2,到2010年完工时,总展览面积将达到25万m2,届时将进一步加强上海在国内和东亚会展市场的领头地位。 从产业效益来看,上海是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当之无愧的“龙头”。 2004年5大展览馆举办的展览会超过260个,其中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的展会就有16个。 而杭州、苏州、南京、宁波等城市也不容小觑,杭州的“西博会”名扬海外,南京2002年举办的大中型展览会有90多个,宁波也组织了36个在华展和634个出国展,它们在长三角会展业中已占据重要地位。   (五)产业布局缺乏整体性构思  长三角的会展产业布局缺乏区域整体性构思,具有明显的趋同性。 三角洲内的主要城市经济实力雄厚,都有能力独立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但地缘经济的联系性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各城市独立发展会展业,加剧了会展业在区域内的不良竞争。 2004年长三角规模以上的服装展就有15个,分布在上海、宁波、义乌、温州、杭州等地,但在时间和地点上多有碰撞。 观众往往对该去哪个展会参观犹豫不决,而参展商面对这么多的展会也不可能如数参加,导致部分展会主题虽好,但由于没有那么多的参展商应邀参展,只好随便拉人抵数,降低了展会的吸引力。   四、促进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一)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引导会展经济健康发展  政府是会展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方。 办会展确实需要政府主导,但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政府的定位应是抓“大”放“小”。 抓“大”即政府在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长期规划、政策导向等方面创造条件,起宏观指导作用,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会展经济格局。 放“小”即政府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从会展中退出来,只有企业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地方政府出面主办会展,将对会展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推动会展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成功的会展业大多数是在政府创造条件的基础上按市场规律进行招商投资才形成的。 韩国大田和中国大连举办会展的思路都是由政府创造条件,改善环境,集中力量建好会展设施,两处的会展中心通过优化人力资源和会展设施,走上一条会展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强化会展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方向  1.明确城市定位。 目前,实现长三角会展业一体化还为时过早,各会展城市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在整个长三角中的地位,结合本地特色和未来发展取向,明确会展业的分级定位,寻找发展会展业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协同力,培育同级别城市之间的协作型竞争,最终实现长三角会展城市的共赢。   2.合理调整会展场馆布局与结构。 兴建场馆是一个城市会展业得以持续、稳步发展的先决条件,但会展场馆建设需要长远规划和科学设计。 要在考虑本地市场容量和区域竞争能力的情况下,把高起点、分阶段建设场馆与对现有场馆进行智能化改造相结合。   3.以地方优势为基础,强化分工,错位经营。 长三角各城市要依托自己的优势,以强势产业或地方特色为向导,以完善的会展产业链为纽带,构建区域会展互动发展机制。 协调会展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实现长三角会展市场资源的重构。 中心大城市应以发展大规模国际展为主,而周边小城市则集中开展专业贸易展,谋求成为特定领域的“领头羊”,实现错位经营。   4.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近些年来,长三角的会展场馆建设正以20%的速度递增,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众多城市无一不“大兴土木”。 然而,参照国际标准,展馆的利用率达到60%~70%时,才可能发挥出最佳的市场效益。 但除上海能达到50%外,长三角其它展馆利用率仅有10%~30%,大量展馆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始建于2000年的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在其后的3年里场地利用率不足19%,终因难以为继,于2003年被拍卖,而与此同时,新展馆的立项和开工仍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杭州国际会展中心摇身一变,成了汽车城,大量的会展设施无法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令人痛心。   5.鼓励兼并联合,提升长三角会展品牌和国际竞争力。 为加速长三角会展业共赢发展,要大力鼓励在共同市场中进行跨地区的企业兼并活动。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长三角会展产业带,形成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会展业中,品牌是信誉的象征,会展企业的兼并联合能有效推动同类或相似会展的品牌联合,整合优势经营资源,提高整体管理能力,推动长三角会展业走向区域共赢之路。   (三)加强会展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1.建立全面的学校教育体系  我国近年开始启动会展的全面教育,包括学位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岗位培训,目前约有20所院校着手开设会展管理专业或类似的专业。 各级学校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复合型的会展人才,使从业人员具备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会展人员沟通、公关、求知、思维、语言以及与会展密切相关的策划、营销、市场、管理、礼仪、广告设计、服务等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会展策划、会展管理、会展市场营销、会展经营决策、会展礼仪、会展英语等相关知识。 实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在课程设置上,结构要合理,即专业课和相关学科课程的比重要有所侧重,不能顾此失彼,教材的理论论述与分析要具有科学性、国际性,并且结合实务。 学校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提高长三角会展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有针对性地对会展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根据中国贸促会的调查显示:100%的办展单位都有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需要,77%的高级展览经理希望得到国外著名展览公司高级展览专家的培训,68%的展览经理希望学习国外会展理论和实践知识,70%的展览经理表示最希望参加国内短期培训班。 在这种情况下,2002年长三角各类会展短期培训活动达到了12次,参训人数超过1500人。 举办培训班是目前提高业内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的有效方式,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会展业的年轻人或已居一定岗位上的主管人员,由业内的资深人士、专家、大学教授及涉及专业知识的国外专家来授课讲解,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其效果很明显,可以解决目前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容可以是普及知识与实务相结合,也可以围绕专业主题进行,使他们的专业知识更全面,这样对会展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一个见效快、成本低、又不影响企业正常活动的较好方式,应视为培训会展业人才长期有效的策略。 培训时应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另外,还要做好效果评估,尤其是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效果评估。   3.全面发挥展览协会的指导作用  展览业是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展览协会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从1975年起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分别通过课堂学、工作实践、餐饮协会活动和考试等方式给予被授予者一定的分数,累积到一定分数后,协会将授予一个资格证书,称作注册展览管理人(CFM)。 一般取得这个证书要花3~5年的时间,有了证书就证明你在展览业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和荣誉。 该协会还把这套培训方法输出国外,与加拿大、墨西哥、阿联酋等国家的展览协会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这些国家可用这套教材和方法培训本国专业人员,对合格者,美国展览管理协会也颁发证书。 所以,有计划、有层次地培训展览专业人才是未来中国展览协会的一大任务,我国展览协会也可以进行展览人才的行业认证考试,并且规定考试前应参加相应的培训。 展览协会可以指定一些条件合格、有质量保证的机构作为指定培训点。 在通过率的压力下,这些培训机构就会主动考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成的学员由展览协会颁发证书。 协会还可以做好行业指导工作,定期组织业内人士交流、切磋业务,拓宽眼界。 有关政府部门要确保认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把从业人员职业资格作为企业资质审查的重要内容,有效地保证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切实做到先培训后就业。

推荐阅读:
拨打电话
网站导读: